《群英会》18:不团结的力量


不团结的力量,巫裔政治新出路

「团结就是力量」一直是国阵华基政党争取华社支持的口号,加上「壮大在朝力量」和「朝中有人好办事」宣传,华社一直不愿削弱在朝力量,直到去年308大选。

「团结」固然没错,尤其是在现在许多人都奉行「自扫门前雪」处事哲学,所以出现「华人不团结」的说法。唯有通过「团结」才能发挥积少成多,积沙成塔的作用。

MrAnonymous

巫裔政治中,巫统一党独大是危险和麻烦的,应该设法壮大其他政党,出现良性竞争。

「不团结的力量」却令一些人以为是没有生产力的内耗,分散资源。实际上刚好相反,它另一种「改变」的原动力,对追求美好的力量。

不团结并非坏事,而是进步的常态;鼓吹狭隘的团结,以「矛头对外」为幌子才是放弃对「改革」的做法,他们都是滥好人,应揭露他们的伪善面具。

我的《群英会》全文如下:

不团结就是力量

「团结就是力量」向来是华社的口号。如今一些马来人有感于失去了308大选之前的「造王者角」,也响应这口号,通过发挥马来族群人数优势,去应对、去抗争、去争取。

但是,随着网络化、城市化、中产化和商业化,今日的马来社会已分化出不同的群体,不复过去甘榜田园、渔樵耕颂的生活旧貌,如何团结不同的思维,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艰难。

长期以来,巫统手握政经文教大权,回教党掌控回教诠释权。在倾斜的政治以及一党独大之下,马来政治就在独大的巫统和顽强的回教党之间制衡。

2008年的第12届大选是重要的分水岭,其影响甚至比1969年大选有过之无不及,两者对国家带来极大的变化。

1969年大选后的「五一三」、「新经济政策」,以及「联盟扩大至国阵」等事件,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我们。308大选之后,人民有了新认识,游戏规则出现变化,社会充满期待,未来深不可测。

当中,焦虑者呼吁「团结就是力量」,倡导巫裔主权,应该巫统与回教党化干戈为玉帛,族群团结,矛头对外。

Election

但是,现实中并没有全面团结一致的群体。反而,还因为群体的矛盾,产生制衡,互相监督,减少腐败,加强效率,产生了「不团结才是力量」的效果。

马来社会告别昔日铁板一块之后,如今至少分为七大板块:

1.巫统马来人:以甘榜居民为主,崇尚世俗,讲求实际的巫统意识者。2.回教党马来人:长居甘榜,宗教意识强烈,批判巫统利益挂勾。

3.人民公正党马来人:这个群体比较混杂,包括认同巫统却失意于巫统的人,认同马来应该有主导权,烈火莫熄运动者,以及崇尚自由的中产阶级。

4.宗教派马来人:强烈追求宗教的人文精神,不满巫统缺乏「宗教元素」,也不认同回教党「宗教极端」,他们大多投入以回教为基础的非政府组织。

5.右派和民族主义马来人:力保马来土着特权,积极捍卫文化;当中有保守右派和民族主义两类人,如废除数理英文化的马来作家协会,以及发表种族言论的独立议员依布拉欣阿里。

6.进步和自由派马来人:追求绩效,要求公正,肤色和宗教的意识不强,专业人士、中产阶级,被批评为「没有马来人色彩的马来人」,影响力逐渐扩大,典型代表是着名导演雅斯敏(Yasmin Ahmad)、时评人法里斯诺和回教姐妹组织(SIS)。

7.缺乏立场马来人:政治立场不鲜明,崇尚个人主义,但却关心政治,一些可能厌恶政治的勾心斗角,选择抽离不问政事。

七大板块互不认同对方,一些巫裔政治人物担心,「分裂」将引发结构性的破坏,因此高唱「起来吧!马来人」和「回巫合作共组团结政府」等曲目。

但由某党独大也有危险。而「不团结的力量」却令一些人以为内耗减低生产力,分散资源。实际上刚好相反,它另一种「改变」的原动力是追求美好的力量。

不团结并非坏事,而是进步的常态;鼓吹狭隘的团结,以「矛头对外」为幌子才是放弃对「改革」的做法。他们都是假好人。

一条回应

  1. 嗯!奶茶理解的马来人可能没有志峰兄那样多样化,只是世俗派及宗教情结派而已。
    大马的比率大概是33%(宗教情结)对66%(世俗派),从308期间回教党在霹雳及雪州的得票率来算,这33%没有加大,然而在开明派领袖,如瓜雪的Dzul及沙亚南的KhalidSamad,就大出意外的得到非马来裔的鼎力支持,回教党只可以越走越开明化,才有市场,不然只会将地盘交给公,行两党!

    奶茶觉得现在讲巫统,可能不那么重要了,而回教党才是可能替代巫统的政党。所以它的动向,值得关注。

    这文章写得好,努力。
    奶茶

留下评论